重卡行业变革观察系列(一): 中国重汽的“大户焦虑”
- 2025-07-22 18:40:25
- 544
在新能源浪潮与全球化竞争的双重裹挟下,中国重卡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燃油车时代的马力角逐,到新能源赛道的技术竞速,再到智能化场景的生态重构,行业格局的每一次震动都牵动着市场神经。作为支撑实体经济的关键装备制造业,重卡行业的转型成效不仅关乎物流运输体系的效率升级,更决定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站位。基于此,我们推出“中国重卡行业变革观察”系列报道,聚焦头部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发展困境,解析行业转型的深层逻辑。
作为系列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当前行业老大中国重汽。这家承载着中国重卡制造业荣光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虽以22.3万辆的销量继续领跑,但新能源转型滞后、产品结构失衡、海外市场遇阻等问题集中显现。其发展轨迹,恰是传统重卡巨头在时代变革中集体焦虑的缩影。
一、财报洞察:增长表象下的结构性隐忧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重汽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9.08亿元,同比增长12.97%;归母净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13.26%;扣非净利润2.92亿元,同比增长11.01%。从这些数据来看,营收与利润双双实现增长,似乎彰显着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深入剖析这份财报,却能发现诸多隐忧。尽管营收与利润呈现增长趋势,但其增速相较于过往年份已明显放缓。回顾2023年,中国重汽营收与利润增速均在40%以上,2025年上半年重卡销量增速持续下降至6.8%,轻卡业务同样面临增速下滑问题。这表明中国重汽在市场扩张方面,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阻力,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从利润构成来看,新能源重卡虽在2025年上半年销量增长迅猛,如上半年新能源重卡销量1.1万辆,同比增长230%,但该细分市场却陷入量增价跌的困境。受新能源动力电池降价、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400多度电的纯电动牵引车单价一度降至50万元以下,多地经销商反馈2024年电动重卡售价大幅下滑,单车半年内降价可达20万元,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这意味着中国重汽在新能源重卡领域,虽在销量上有所突破,但盈利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受到较大冲击。
同时,中国重汽轻卡业务目前仍处于营运亏损阶段。2024年,轻卡及其他分部营运亏损率为1.9%,虽较2023年减少4.1个百分点,但尚未实现盈利转正。在2025年一季度,这一亏损局面依旧没有明显改善迹象,成为拖累企业整体业绩的因素之一。
此外,应收账款激增问题突出。2024年贸易应收账款、金融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即期部分)为272.96亿元,同比增长59.83%,占流动资产的约三成,其中贸易应收账款增幅较大,同比增长87.2%至169.11亿元。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应收账款问题进一步加剧,截至一季度末,应收账款为122.1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74%,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这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导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减少,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89亿元,上年同期为29.45亿元,还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后续发展形成潜在制约。
二、新能源转型:技术依赖下的“虚火增长”
2025年上半年,中国重汽新能源重卡销量为1.1万辆,同比增长230%,看似成绩斐然。但在行业整体新能源重卡市场1-6月累计销售6.59万辆、同比增长194%的大环境下,其增长速度优势并不明显。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重汽虽在2024年推出S-CET蓝立方平台,宣称实现“智能热管理系统集成”,但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电驱桥采购自汉德车桥,电池管理系统依赖第三方供应商,三电系统成本占整车成本的58%,较比亚迪自研三电体系高出18个百分点。这一技术“软肋”严重削弱产品竞争力。在北方终端市场,用户反馈汕德卡GXEV纯电牵引车冬季续航衰减达15%,-20℃低温环境下电池容量保持率仅72%,而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竞品这一指标普遍在85%以上。
在氢能重卡领域,中国重汽布局近乎空白。当飞驰汽车已占据国内氢能重卡45%市场份额,沃尔沃氢能重卡完成欧洲长途测试时,其氢能车型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研发投入“结构性失衡”加剧技术滞后。2024年中国重汽15.8亿元研发费用中,70%用于传统燃油车的马力升级与轻量化改进(如汕德卡C9H的750马力发动机),仅30%投向新能源领域。这一比例远低于沃尔沃60%的电动化研发占比,甚至低于国内行业平均40%的投入水平。行业数据显示,中国重汽新能源车型的平均研发周期为28个月,较特斯拉Semi长12个月,导致产品推出常错过最佳市场窗口期。若2025年研发投入结构未调整,新能源转型将愈发艰难。
三、产品结构:燃气依赖与市场失衡的双重风险
2025年上半年,中国重汽传统燃油车业务中,燃气重卡依赖问题加剧。其燃气牵引车销量占比居高不下,在天然气价格波动与新能源替代加速的双重冲击下,市场风险剧增。2025年上半年,国内天然气重卡市场整体下滑21.5%,中国重汽受此影响,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国内市场份额下滑明显。
在细分市场,中国重汽短板明显。在新能源载货车领域,2024年销量仅106辆,市场渗透率0.3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这一局面未改善。在冷链物流、危化品运输等对智能化、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其定制化产品近乎空白。对比解放J7在干线物流高端市场(单价>50万元)25%的市占率,中国重汽同类产品占比不足15%,高端化转型步伐滞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压缩利润空间。与行业多数企业一样,中国重汽在燃油车领域过度依赖“大马力+AMT”的组合策略,如汕德卡C9H搭载750马力发动机、HOWOTX强调轻量化设计,这些配置在解放、东风等竞品中均有体现,导致价格战激烈。2024年,其牵引车单车利润同比下降12%,毛利率较2021年峰值下降3.2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产品结构未优化,利润空间持续受压。
四、质量与服务:规模扩张中的管理失序
2025年上半年,中国重汽质量问题频发。近期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商用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有多起召回事件,涉及顶棚杆未按标准固定、反光标识粘贴间距不达标、侧防护装置不满足标准、尾部标志板尺寸不合格等问题,召回车辆涵盖不同时间段生产的仓栅式运输车、厢式运输车等多种车型。这已是近三年来的第6次大规模召回,累计召回车辆超5000辆,召回率3.2%,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77%。第三方质量评测显示,其整车故障率(千台故障数)为28.7,较解放(22.3)、东风(24.1)分别高出28%和19%,暴露出生产工艺标准执行不严与供应商管理漏洞。
售后服务体系“滞后性”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虽企业宣称全国布局89%的服务网点覆盖率,但在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服务响应时间平均达4.2小时,较解放慢35%。新能源车型售后问题更突出,电驱桥、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配件缺货率高达25%,用户等待周期最长达15天,与特斯拉Semi通过“移动服务车+远程诊断”实现90%故障当日解决的效率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上半年,随着销量增长,质量与服务问题被放大,若不解决,将严重损害品牌形象与用户忠诚度。
五、国际化:“出口冠军”的价值困局
2025年上半年,中国重汽重卡出口突破7万辆,同比增长3%,出口营业收入达到221亿元,看似成绩尚可,实则隐忧重重。
海外市场方面,俄罗斯地区作为重要市场之一,1-6月重卡市场销量大幅下滑,中国重汽在该地区下滑幅度达63%。2024年中系品牌为应对报废税储备了大量重卡,截至2025年5月,相关数据显示累计储备约6.25万重卡,2024年三季度至2025年上半年属地上牌数据为2.27万,经推算属地重卡库存约3.98万台,中国重汽在其中的库存情况也较为严峻,库存剩余7548辆。近期,属地技术法规和计量局针对重卡企业进行稽查,中国重汽的主销牵引车型也在稽查范围内。不仅如此,中国重汽在海外还有几万台重卡积压,为缓解库存压力,甚至采用二手车出口的方式。
同时,俄罗斯对中国重汽的监管愈发严格。紧跟陕汽重卡之后,中国重汽的汕德卡、豪沃两个车系的部分产品,被批没有安装符合OTTC标准的紧急救援系统,当下车辆安装的系统过于简单、便宜,达不到俄罗斯的标准,且在一年时间中,这些车辆已发生422起事故。
此外,中国重汽在海外市场本地化运营“浅尝辄止”制约全球化进程。虽在全球布局29家KD工厂,但多数停留在“散件组装”阶段,未实现“研发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本地化”的深度运营。在俄罗斯市场,因产品噪声超标、制动性能不达标等问题,1.5万辆已售车辆面临认证撤销风险;在澳大利亚,其新能源重卡进入时间较国内其它企业晚2年,错失市场培育期。对比沃尔沃在欧洲建立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中国重汽的海外服务仍停留在“卖车+维修”的初级阶段,配件周转率仅为国际巨头的1/3。在2025年全球市场竞争激烈背景下,中国重汽国际化进程中的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出口冠军”地位难保。
结语:大象的转身考验
中国重汽在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销量数据虽有增长,但在新能源转型、产品结构优化、质量管控与国际化拓展等方面问题众多。其“冠军焦虑”,本质是传统制造业巨头在产业变革期的路径依赖与创新困境。
当新能源重卡的战场从“硬件比拼”转向“软件定义”,从“单一产品”转向“场景生态”,其赖以成功的“规模优势”“燃气优势”正逐渐失去护城河。对于中国重汽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能否保住销量冠军的宝座,而在于能否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打破技术依赖、重构产品结构、重塑品牌价值——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命题,更是中国重卡行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答题。中国重汽若能成功破局,将为整个行业提供宝贵的转型经验,推动中国重卡行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反之,若深陷困境无法自拔,不仅自身发展受阻,也可能影响行业整体向上突破的节奏。
接下来,本系列报道将聚焦更多重卡企业的转型实践,剖析行业变革的深层逻辑,敬请关注。
- 上一篇:宁静快哭了
- 下一篇:男子为博流量骑摩托车超速谎称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