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中国, 一代SUV王者倒下
- 2025-07-27 20:15:49
- 368
一个时代结束了!
三菱汽车彻底告别中国,属于SUV王者最后的荣光,最终还是熄灭了。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车企“先驱”,当年“开不坏的三菱发动机”车企都抢着要,一度占据国产车型30%的发动机份额;经典车型帕杰罗(PAJERO)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一度成为中国越野车市场的标杆。
这家在华深耕近五十年的日系车企,如今连配件生产都保不住了,终于还是从中国汽车制造的舞台上退场,就此挥别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三菱的退场,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是一场“迟到”的必然。
发动机的轰鸣声,已经激发不起汽车玩家的荷尔蒙了,油车时代的“三大件”,正逐渐被电车驱动系统所取代。
油电并存期,时代更换引擎的巨响下,外资合资品牌的技术“护城河”也在逐步被瓦解。
中国汽车正式告别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时代,一场前所未有的国产汽车大繁荣迎面扑来。
01
时代的眼泪,国产车“教父”落幕。
7月的车市,本是各家企业晒销量、谈规划的热闹时候,却有一条消息格外刺眼——三菱汽车宣布退出在华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彻底终止发动机业务,连最后持有的49%股权都转给了北京赛苜科技。
至此,从整车生产到核心发动机业务,这家在华深耕四十余载的日系车企,彻底退出了中国汽车生产的舞台。
令人唏嘘的是,三菱汽车一度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先驱”,其在华开展业务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973年。
不过,与其他外资企业不同,三菱汽车在华采取“先零部件后整车”的经营思路。
彼时,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发动机技术是最大的短板。
三菱看准机会,带着技术来华合资建厂——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这两家厂后来成了国内发动机的“黄埔军校”。
尤其东安三菱曾在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发动机年产量突破30万台,2009年公司产销量突破50万台,行业排名提升至全国第六位,包括比亚迪、哈飞赛马、众泰汽车、北汽福田等车企都曾是东安三菱的合作客户。
而沈阳航天三菱的4G6系列发动机,装在中华、菱悦、蓝瑟等车上,几乎是“皮实耐用”的代名词。
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现在叱咤风云的自主品牌比亚迪、奇瑞、长城,早年都曾靠三菱的4G6系列发动机撑场面。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30%国产车里都装着三菱的“心脏”。而累计供应超700万台发动机,也奠定了三菱汽车“国产教父”的地位。
02
中国SUV的王者,黯然离场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菱汽车领先于世界其他厂商,率先向中国出口商用车。
进入中国市场后,国际功夫巨星成龙一度与三菱汽车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成龙的电影中,三菱汽车经常出现,三菱汽车也因此深受中国年轻人的喜爱。
1996年,三菱通过技术合作与长丰汽车成立合资公司,推出帕杰罗等经典车型,凭借其出色的四驱系统、高离地间隙和可靠的机械性能,一度成为越野车市场的标杆王者。
2003年,三菱在华销量达15万辆,登顶日系品牌榜首。
不过,彼时三菱汽车在华始终秉持“只卖技术不参与经营”的合作理念,直至2012年三菱与广汽集团成立广汽三菱合资公司,整合了进口车业务,先后推出欧蓝德、劲炫等SUV车型,2018年销量一度突破14万辆,迎来三菱汽车在华的巅峰时刻。
尤其是主销车型欧蓝德一款车卖了10.56万辆,占全年销量七成,“中国SUV王者”的美誉一时无两。
狂欢之外,没人注意到危机却在悄然滋生。
好景不长,因燃效测试造假问题而陷入经营危机的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开始走下坡路。
2019年至2022年,广汽三菱的销量分别为13.3万辆、7.5万辆、6.6万辆、3.36万辆。
短短四年时间,三菱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减少约三分之二,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几乎没有了存在感。
三菱在华销量滑铁卢,原因有很多:电动化转型迟缓、迟迟未推出全新车型、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耗等。
在比亚迪、吉利等本土品牌全力押注新能源时,三菱仍以燃油车为主力,仅有的纯电车型阿图柯(AIRTREK)实为广汽埃安换壳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电动化滞后才是三菱衰落的“原罪”。
2023年广汽三菱年销量仅1.2万辆,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5%。
03
在销量不断下跌的同时,广汽三菱的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
截至2023年3月31日,广汽三菱经审计总资产为41.98亿元,而总负债却高达56.13亿元,净资产直接“穿仓”亏了14亿多。
由于中国业务持续低迷,三菱汽车于2023年就已撤出在中国的整车生产,但仍继续向当地汽车厂商供应发动机。
2023年10月,广汽集团宣布收购三菱合资股份,工厂用于广汽埃安增产扩能,也为此次全面退出埋下了伏笔。
再见,三菱!
没想到,入华近50年,曾经被称为“国产车教父”的三菱,最终还是败给了电动车,一个辉煌时代的就此落幕。
有网友表示,老掉牙的三菱技术,中国发动机和整车研发、生产很多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它,早该“回家种地”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掘起和发展是势不可挡,日本汽车制造领域与家电市场走势基本是一样的,最终都将被中国制造碾压。
三菱退出中国,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新周期的开始。其发动机曾助力中国车企起步,其SUV曾引领消费风潮,但市场从不相信情怀。三菱之后,谁会成为下一个?这个问题本身,已是给所有参与者最严厉的警醒。
三菱退出中国市场背后,合资车企的寒冬早已蔓延。
广汽菲克破产、法系韩系节节败退,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从五年前的50%骤降至27.5%。当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国产越野车以一半价格实现同等性能时,固守“全球车型本地化”旧模式的合资车企,正集体陷入“慢半拍”的泥潭...
大势是不可逆的,日系车的败局才刚刚开始,日系车品牌整体在华份额从2020年的24.1%骤降至2024年的约9.6%,德系、美系同样承压。
2018年以来,铃木、菲亚特、讴歌等品牌相继退出,Jeep、现代等大幅收缩产能。
再不转变,留给马自达日产本田的时间也不多了。当然,BBA和保时捷也紧追其后了。
若干年后,大家都开着国产车,可能会对这些品牌念念不忘的。
04
2025年7月22日,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一片沉寂。
工人们最后一次检查完设备,默默摘下墙上的“三菱发动机”标识——这个动作,为三菱汽车在中国40余年的生产史画上了句点。
站在沈阳工厂锈迹斑斑的车间里,能听到时代更换引擎的轰鸣,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完成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创市场”的历史转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汽车品牌站起来了,中国新能源车迎来大爆发。
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了1300万辆,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0%,连续10年全球排名第一。
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见证历史!
当燃油车时代的“技术护城河”遭遇软件定义汽车(SDV)的降维打击,百年巨头又该如何避免沦为行业变革的“代价”呢?
大众、丰田、本田、Stellantis、BBA等世界知名汽车巨头正通过与中国车企合作加速电动化,而马自达、斯巴鲁等规模较小的日系品牌或将面临与三菱类似的抉择。
国产新能源车或许正在证明,没有永远繁荣的行业,更没有盛久不衰的品牌,求实创新、顺势而为才是企业常青的唯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