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汽车和全球汽车差距越来越大?

  • 2025-07-19 19:06:58
  • 983

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汽车与全球汽车之间的差距正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态势,并非传统意义上谁落后谁的差距,而是在不同赛道上的抉择和考量,在部分领域形成了此消彼长的新格局。

众所周知,智电方面中国车企优势日益显著。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以电池技术为例,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等技术成熟度高,续航里程不断提升,充电速度也大幅加快。不少国产新能源汽车续航轻松突破500公里,甚至部分车型达到700 - 8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向全球供应了70%的电池材料和60%的动力电池。

在智能网联领域,中国车企同样走在前列。以华为、moment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的入局,让汽车逐渐成为智能移动终端,远程控制车辆、智能语音交互等功能已成为国产车的常见配置,其功能丰富度和实际体验流畅程度已经超越许多国外品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也发展迅速,从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都是中国汽车品牌率先落地。

得益于中国车企在智电领域的深耕,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市占率达到44.3%。国内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出口增长,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智电优势,在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收获大量订单。

据欧洲机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电车品牌在欧洲销量为74,296辆,同比增长近20%,市占率约为8%。如果加上沃尔沃、路特斯、极星三个品牌之后,今年上半年中国电车品牌销量为133,549辆,市占率约为14.39%。

当中国汽车在智能化新能源领域全身心投入且取得阶段性领先时,跨国车企开始和中国车企“分道扬镳”。奔驰在去年年初宣布将放弃全电动车计划;本田宣布公司将缩减30%对电动汽车的投资,并将重点转向HEV车型,计划自2027年起的4年内在全球推出13款混合动力车型。日产汽车也放弃了日本九州电池工厂建设项目;丰田公司宣布暂缓其在福冈县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项目。

沃尔沃也表示,已经放弃到2030年仅销售纯电动汽车的目标,调整为到2030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池车型至少占其销量的90%。还有捷豹路虎也搁置了在印度南部新工厂生产电动汽车的计划……

这些跨国车企放缓转型,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在利润层面,成熟的燃油车产品仍为其带来丰厚利润,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投入大、盈利难,将面临技术、供应链重构难题。福特2023年电动汽车业务亏损47亿美元,2021年和2022年分别亏损9亿美元和21亿美元。

政策层面,欧盟放缓对跨国车企碳排放的达标时间。越来越多欧洲国家削减甚至取消电动汽车补贴,如德国补贴政策提前终止,法国补贴新政限制增多,影响了消费者购车选择,导致欧洲电动汽车增速放缓。

站在中国汽车的视角来看,跨国车企似乎“走偏了”。做一个假设,如果未来全球汽车行业一定是朝着智电方向发展的,那么中国汽车此刻有着绝对领先的优势。反之,如果未来全球汽车业还是以这些跨国车企的战略为主要发展方向,那么中国汽车此刻全身心AII in智电的道路或许就会被看作是“走偏了”。

事实上,尽管中国车企在智电领域领先,但从盈利能力来看,中国车企和海外车企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车企普遍利润偏低。

2024年上半年中国18家上市车企利润总和仅为488亿元(包括比亚迪、蔚小理、广汽、上汽、长城、吉利等),而丰田一家实现净利润1253亿元,大众795亿元,就连通用汽车也有421亿利润 ,中国所有车企利润之和不及丰田一家的二分之一。

单车净利润方面,国产汽车龙头比亚迪单车利润也不足1万元,而德系BBA均在2万元以上、日系丰田3万元左右。中国车企利润微薄,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导致新车零售利润受损;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在品牌溢价能力上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自主品牌高端化进程仍在推进中,多数走量车型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毫无疑问,利润差距为中国车企指明了努力方向,当务之急是停止内卷,维护健康的竞争环境,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品牌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国车企的领先都是要加一些定语的:“在智能化、新能源领域”,这是中国车企的优势,但如果中国汽车不能凭借这一优势成长为全球性的汽车巨头,超越丰田、大众等跨国车企,这一优势有可能会变成“局限”,甚至可以说是“自娱自乐”。

所以,究竟是中国汽车领先还是跨国车企领先,此刻依旧还不能下结论,但随着彼此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双方总会争个“大小王”。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