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市 | 法国创下28年最弱6月, 下滑中的结构变迁

  • 2025-07-05 17:24:45
  • 834

2025年上半年,法国汽车市场陷入连续13个月下行的低谷,6月销量创下28年来同期新低,内燃动力车型遭遇断崖式下滑,而混合动力车型持续扩大份额。

在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雷诺集团重新夺回销量榜首,电气化转型加快。在品牌格局悄然演变的同时,中国品牌在法国市场的渗透逐步推进,虽然整体份额仍小,但部分品牌已在特定领域显示出增长势能。

本文将梳理法国上半年销量结构及中国品牌表现,探讨其中的趋势与变局。

01

法国汽车市场结构:

混动快速崛起,传统动力持续滑坡

2025年6月,法国乘用车市场同比下滑6.7%,总销量为169,504辆,不仅是自2024年6月以来的第13次同比下跌,更创下自1997年以来的6月最低销量纪录。上半年累计销量为842,203辆,同比减少7.9%。

从动力总成角度看,法国市场正在加速向电气化过渡。

◎ 传统汽油车在6月销量同比大幅减少30.7%,至37,747辆,市场份额萎缩至22.3%;

◎ 柴油车则骤降40%,仅剩9,738辆,占比跌至5.7%。

◎ 而混合动力车型则逆势上涨19.5%,占比已达43.9%,接近半数,已成市场主力。

◎ 插电混动虽同比下滑16.1%,但仍保持7%的市场份额。

◎ 纯电动车销量略降2.4%,达到29,139辆,占比17.2%,相较去年同期的16.4%略有提升。

整体来看,油电混动和纯电动的合计份额已突破60%,这意味着法国消费者已显著转向电动化产品。

在品牌结构上

◎ 雷诺以6月销量32,700辆,全年累计152,846辆,稳居法国市场第一位。

◎ 标致位列第二,6月销量为21,710辆,累计123,636辆,占比14.7%。

◎ 达契亚表现尤为亮眼,在高性价比车型推动下,6月销量达16,451辆,同比增长27.3%,全年累计销量76,593辆,占比升至9.1%。这是达契亚自2023年8月以来的最佳表现。

◎ 大众、雪铁龙、丰田分列其后,但均出现两位数下滑。尤其是大众在6月下跌17.6%,全年累计销量下降4.3%。

◎ 而德国豪华品牌中,宝马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12.8%,奥迪下跌5.7%,奔驰则下滑超过两成。

在车型方面

◎ 雷诺Clio以13,630辆6月销量高居榜首,同比激增43.1%,几乎是第二名达契亚桑德罗(6,952辆)销量的两倍。

◎ 标致208则以6,478辆位列第三,但与去年相比已下滑0.5%。

◎ 值得关注的是达契亚Duster和Bigster这两款紧凑型SUV均实现强劲增长,后者更首次跻身前20位,代表该品牌扩展中型SUV市场的初步成功。

◎ 电动车中,特斯拉Model Y 6月销量跃升至第十位,展现出一定回暖趋势。

轻型商用车市场方面,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为185,449辆,同比下降11.9%,跌幅甚至超过乘用车。

◎ 雷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份额已从去年同期的30.8%降至27.6%;

◎ 标致则逆势上扬,份额升至19.6%。

其中雷诺Trafic是最畅销车型,标致Partner与Expert、丰田Hilux等也均进入前列。

整体来看,LCV市场正经历由大排量柴油向多用途混动平台的调整期。

02

中国品牌在法表现与机会:

低渗透下的结构突破

在整体市场萎缩的背景下,中国品牌在法国虽尚未进入主流销量榜前列,但其在电动化、智能化和小众细分市场上的突破已经开始显现。

从品牌来看,MG在6月售出约2,150辆,市场份额为1.3%,虽然同比下降23.3%,但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达12,871辆,同比增长39%。

在全球范围内,MG已被定义为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桥头堡,其在法国的表现亦符合这一定位。

从产品结构上看,MG主要依赖MG4等纯电动车型,其性价比在欧盟严苛的能耗标准下具备吸引力。

除MG外,比亚迪、长安、名爵母公司上汽集团等也均通过小批量或合作形式布局法国市场。

例如,小鹏汽车在法国的试点投放正借助其XNGP自动驾驶系统进行技术验证,而蔚来已通过换电网络与高端车型的组合,完成对部分高净值客户群的切入。这类“以技术为先导”的打法,短期内难以大规模铺开,但为中国品牌在法建立差异化竞争力打下基础。

从车型维度来看,目前尚无中国品牌进入前50销量车型榜单,但从趋势看,凭借电动化、智能座舱、高性价比等优势,中国品牌已在部分城市租赁出行及个人第二辆车领域实现试水。

未来若能在合规、售后网络、品牌认知上持续突破,将可能在BEV和小型SUV细分市场中取得更大份额。

小结

2025年上半年,法国汽车市场在传统动力加速下滑与电动化转型中经历剧烈结构重塑,雷诺集团重新夺回市场主导地位,混合动力车型迅速崛起。中国品牌虽然整体市场份额仍小,但在电动化趋势下已开始局部破局,MG等品牌借力高性价比电动车型逐步建立存在感。